关于内丘邢窑博物馆“唐代白釉褐彩鹅形三足炉”背后的故事
云清
这个器物,是唐代邢窑生产的“白釉黑褐彩鹅形三足炉”,是礼佛用的香炉。但有专家说此器是温酒用的“酒铛”,不是香炉,有史料佐证。究竟是酒铛还是香炉,有关专家也进行过讨论,认为此器不应该是酒铛,而是香炉,主要理由是,这一器物是在内丘县四里铺村的寺院遗址出土,应该与祭祀有关,而且寺院是戒酒的,不会有酒具,所以,认定为“行炉”。
这一器物现摆放在内丘邢窑博物馆,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。该器物做工细致,造型美观,胎细白,釉色白中泛黄,敞口、深腹,圆底。手捋双层圆口沿,前边鹅头曲昂,嘴、眼、额头,点褐彩,后边鹅尾微翘,三腿弯曲而立。整个器物的制作,形似行走中的白鹅,栩栩如生。尽管因为深埋地下,年代久远,常年侵蚀,釉面有点失光,但也不失其美。
此种器物所以叫行炉,是它可以用来手持或手提,在行走间使用的香炉,故称为“行炉”,也称“提炉”。此种“行炉”为礼佛所用。有史料记载,大唐盛世,行香之风盛行,“行香“是佛教中有一种修持。每逢正月初一的清晨,城市中的文武官员,冠带承舆,全副执事鸣锣开道,到各个庙宇去行香。行香时,人们手捧(或者手提)香炉,围着寺庙中佛像绕行三圈、七圈或者更多,祈祷保佑新年吉利,全家平安,威仪甚盛。当时,“行炉”作为行香礼仪或祭祀活动中的专用工具,在北方地区瓷窑中大量生产,但唯有邢窑烧造的“行炉”最为精致美观。此类邢窑香炉的出土量很少,极为珍稀。现在邢窑博物馆展示的这个“白瓷鹅形三足提炉”,造型独特,做工精细,在唐代当时,也是珍稀之物,现在展示在邢窑博物馆的白瓷当中,更是鹤立鸡群,显得弥足珍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