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在邢窑博物馆里有一组乐器埙的展出,共6件,均出土于内丘的邢窑遗址。其中两件是在西关北窑址出土的隋代青釉胡人埙,另外四件分别是在北大冯窑址与西关窑址出土的唐代青釉老人埙。这六件埙都是三孔人像埙,头部有一吹气孔,脸部各有一音孔。从一残破的埙的材质上看,胎体已为瓷质,不同的是胡人埙釉色比较深青,老人埙的釉色青中泛黄。考古发现,一般的埙材质多为陶质,器形也以鸡、鸭、鹅、鸟等小型动物为主。邢窑里这种以人头像,特别是以胡人像为造型的埙,在其他窑口里比较少见,对于乐器史以及丝绸之路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。
埙是一种古老的乐器,《乐典》称埙“烧土为之,大者如鹅子,小者如鸡子,锐上平底,形如钟”。埙作为烧土而成的小型乐器为八音之首,《乐记》上曾说:“土曰埙,竹曰管,皮曰鼓,匏曰笙,丝曰弦,石曰磬,金曰钟,木曰柷、敔。此所谓八音也。”八音是我国古代乐器的通称,埙能为首,至少说明两点 ,一是重要,二是古老。音乐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,乐器的起源借助了人类原始的狩猎谋生。新石器时代,先人除利用手斧、棍棒、镖枪、飞石、弓箭等猎具主动袭击猎物外,也常常利用一定的手段,比如击打石块、吹树叶等方式引诱猎物靠近自己,伺机射杀。这样就慢慢发明了哨、笛等拟声工具。但这种模拟猎物鸣叫的工具,并不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,也缺乏节奏感,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乐器,只能说对乐器的发明起到了启发作用。
最初的埙可能是一节竹子、一个葫芦或一个天然石器,有吹孔而无音孔。后来为了具有节奏感,就增加了音孔。由一个音孔增加到两个,到现在甚至增加到了六个。制陶是新石器时代的特征,从考古发现来看,史前的乐器主要有陶埙、骨笛等,而且以陶埙居多。我国最早的陶埙可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。
在演奏埙时,上面的孔是吹气孔,埙腹上的若干孔是发音孔。当人吹奏吹孔时,气流入内,旋流发音,产生一定的音量,从音孔处发出醇厚、浑圆的声响,并且根据手指的交替仰起与按下,奏出有节奏的乐曲。古时候,埙的演奏往往是独奏,后来也与篪进行了合奏。篪为竹制管乐,单管横吹。《诗经》“伯氏吹埙,仲氏吹篪。”看来埙篪同奏,声音和谐。《荀子乐论》就说;“埙篪翁博。”后来埙篪就成了赞美兄弟和睦之词。埙与其他的八音乐器相比,器型小,音变弱,后来慢慢淡出了演奏场合,沦为了小孩拟声娱乐的玩具。但是,我们发现近年来也有一项正式的场合用埙来演奏,那就是祭祀孔子的仪式。这并不是因为埙的声音多么美妙,而是源于埙为吹孔(仰孔)而发声。
出土这六件人像埙的邢窑,发源于北朝,成熟于隋,鼎盛于唐。邢窑是唐代的官窑,盈”字款的邢瓷贡品于唐朝大盈库,成为万邦来朝的赐品。文献里记载了邢窑的繁荣。唐李肇在《国史补》中说:“内丘白瓷瓯,天下无贵贱通用之”。其实,邢窑博物馆里展出的这些带有西域风格的胡人头像埙、老人头像埙,音孔少,器形圆,并不是用于演奏的专用乐器,而是邢窑针对西域市场开发出的文创产品,为丝绸之路上胡人带给孩子们的最好礼物。可以说,小小邢窑埙,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与交流。